一、序言
为切实加强桐庐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支撑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桐庐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目标,坚持“四个宁可、三个不怕”防汛防台工作理念,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决纠正和克服“四种错误思想”,遵循系统观念、系统方法,以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管控为主线,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为桐庐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一个中心、五面大旗”决策部署,驰而不息打好美丽牌、走好特色路,营造好安全稳定的环境。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保障安全。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三)依法依规,合力防灾。
(四)科技支撑,注重成效。
四、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完成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建立“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构建分区分责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格局,健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争先的综合防治新体系。地质灾害隐患及时有效处置,地质灾害风险明显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更加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分类目标与指标
1、调查监测精度大幅提高。
2、预警应急能力全面提升。
3、灾害风险水平明显降低。
4、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5、科技创新支撑更加有力。
五、加强地质灾害“三区一点”管理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1、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
2、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定。
(1)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3)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
3、分区管理措施。
(1)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3)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1、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原则。
2、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定。
(1)重点防治区。
(2)一般防治区。
3、分责管理措施。
(三)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
1、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分原则。
2、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划定。
3、分类管理措施。
(四)地质灾害隐患点
1、地质灾害隐患点确定原则。
2、现状地质灾害隐患。
3、分级管理措施。
六、强化地质灾害六大体系建设
(一)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
1、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早期识别。
2、推进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网络建设。
3、动态掌握地质灾害风险隐患。
(二)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
1、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水平。
2、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机制。
3、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队伍建设。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1、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
2、探索开展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综合治理。
(四)地质灾害数字管理体系建设
1、协助构建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平台。
2、建立地质灾害“安全码”管理机制。
(五)地质灾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六)地质灾害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1、优化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体系。
2、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七、重点工程
(一)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1、地质灾害风险普查与调查。
2、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建设。
3、地下水监测点建设。
(二)地质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保障。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工程
1、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
2、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管护。
(四)地质灾害数字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1、地质灾害综合数据更新完善。
2、地灾智防APP推广。
(五)地质灾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1、风险防范区动态管理工作制度探索。
2、制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划定标准。
(六)地质灾害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工程
1、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体系。
2、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八、规划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二)注重科技创新,完善工作体系。
(三)加大政策支持,拓宽资金渠道。
(四)强化宣传培训,构建良好氛围。